很多年都没定New year resolution了,今年决定尝试挑战一下自己。昨晚跟大家说,打算今年每周试做一个新菜,家里的每个人可以轮流点菜。豆豆第一个表示支持,点了Chimnata(肯定拼写不对),是一种我根本就没吃过的东西🙈真是对老妈信心十足!GR也很热情,排了第二周的牛肉面。只有Leo说要想一想,还不知道要点什么。
好吧,目标已经定好了,看看能不能坚持下来。😅
很多年都没定New year resolution了,今年决定尝试挑战一下自己。昨晚跟大家说,打算今年每周试做一个新菜,家里的每个人可以轮流点菜。豆豆第一个表示支持,点了Chimnata(肯定拼写不对),是一种我根本就没吃过的东西🙈真是对老妈信心十足!GR也很热情,排了第二周的牛肉面。只有Leo说要想一想,还不知道要点什么。
好吧,目标已经定好了,看看能不能坚持下来。😅
还是教育戏剧的阅读材料,很多醍醐灌顶的地方。
----------------------------------这是教育戏剧课程的阅读材料之一,里面对白雪公主和哈姆雷特的两段分析大开眼界,原来我看这些经典都跟瞎子一样!😔
--------------------------
让我们来考量一下一个戏剧老师应该掌握的方面吧。比如,不能仅仅将故事表演出来。故事需要被转换成戏剧的形式,这需要完全重新结构故事。比如,让我们看看《白雪公主》,当猎人被皇后命令将白雪公主带到森林时,格林兄弟的版本这样写道:猎人遵命带领白雪公主进入丛林。他拿出匕首,正要刺向她无辜的心脏时,白雪公主说:“亲爱的猎人,让我活下去吧。我会去丛林尽头,再也不回来”,猎人说“快跑吧,可怜的孩子”。
第一场 :艾尔西诺,城堡前的露台,一个守望台
【弗兰西斯科立台上守望,勃那多自对面上】
勃那多:那边是谁?
弗兰西斯科:不,先回答我;站住,告诉我你是谁。
最近去注册了一门课,教育戏剧。老师提前把教材分享了,《Imagining the Real》。这两天读了前两章,真有一种破壳而出的感觉。对这门课非常期待。摘选几段体现一下这本书的精神。
我们知道事物的价格,却不知道它们对人性而言的价值。
他们(孩子们)需要本书这些旅程,并且始终视建造人类的未来为学习的潜在价值:事实上,他们应该具备去清理我们成年人留下的混乱的能力。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给他们空间探索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允许他们问自己:他们看到的问题是什么。为了做到这点,戏剧提供了一个空白。戏剧对年轻人最有用的方面是能将他们放置在一个境遇中,在那里他们面对选择,并且做出选择,让他们有机会让自己更加(或更少)富有人性。…… 戏剧让孩子们尝试他们生活的不同境遇,允许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像最早的戏剧倡导者之一说的那样:在一个“无禁区”的领域里,寻找自己。
教育性戏剧是一个横跨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和戏剧学的20世界新学科。
“活在当下”的戏剧体验,…… 教育戏剧是作为艺术形式,而非剧场表演或者是以教授课程大纲为目的的戏剧。
戏剧是存在,不是假装。戏剧是为表演准备,而必须通过即兴构建一种角色的参与,展示给彼此,但核心是能够在当下,“存在”在角色或时间里。关键问题是:年轻人如何对社会本质有更加现实的观点,以及他们如何被这种观点操纵?他们如何不断地更新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并且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换句话说,戏剧如何引发他们有机会创建自己的人性?实际情况中的关键问题或许是,戏剧如何没能做到如此?
盖文·伯顿(Gavin Bolton)关于教育戏剧的独到见解:帮助学生知晓如何以及什么时候来适应他生活的世界(或什么时候不去适应!)
透过戏剧去“打开一扇窗,让观众直接将他们的生命和世界的责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自己的人性,“真正地”作为一个“人”。
我们物种的希望取决于一件事,且仅仅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成年人的想象力应该能够和儿童的想象一样自由,然后成年人能够想象真实,也就是为真实世界创造价值。如此成年人为世界承担责任;他或她会变成世界地图的一部分。当成年人想象真实时,他们成为了人,否则他们就不具备人性——国家占有想象力并将其制造成意识形态,这背后的虚伪是谋杀者的童话。——Bond
我追求的关键元素是在戏剧事件(drama event)中直接与入戏(in role)的个体交互,而不是从一个有距离的角度参与。跟随邦德,这个直接的交互需要潜入一种戏剧形式,让个人面对一个特殊境遇中实际起作用的社会力量,去看透破坏了我们想象的、扭曲的意识形态。
我们正处在第三次危机中,必须创造一种意识的新形式,社会才能继续运行并且仍然充满人性。之前的两次危机分别处在希腊时期和詹姆士一世时期。两次危机都创建了新的戏剧——希腊悲剧和民主适度,詹姆士悲剧和第一个现代自我。第三个危机已经撬动了现存的人类意识,使之远离社会中的技术和管理。在我们的场景中我们无法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我们是正在走向死亡的梦游者,世界一开始发出棺材的吱吱声。——Bond
所有的文化都通过挥霍想象力来阐述现实,这意味着现实是被想象(imagined)出来的,因此它也是虚构的(imaginary)。这是疯狂的定义,但也是社会的定义。——Bond
我们在文化上是疯狂的。我们串通一气将自身和这个星球驱向毁灭。我们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偶尔一瞥,或暂时踩刹车,但同时又允许那些权力的鞭子将我们更快地抽打进危机之中。除非我们能够对自身的境遇有更清晰的理解,并且发展新形式的戏剧,否则我们只能不断为自我毁灭的进程添砖加瓦。
新的一代(Generation Next)出生在数码时代,而家长是数码时代的移民。安德森提出新的一代的学生“连接”上是和之前几代都不同。这符合了格林菲尔德的一些担心,听起来好像老师和学生的繁殖系统是不一样的。……我会将每个人都看作是采用“不同方式连接”的人。每一代都会面临来自科技革新的挑战。驾驶超音速飞机需要一个区别于耕田人的大脑结构。新的一代也许比过往的几代拥有更强的操纵数码技术的能力,但这是来自实践领域的,并不意味着他们作为人有任何质的不同,好像他们丢掉了人类的内核似的。……真正发生的变化看起来是文化身份的变化:我们被驱使着疏离彼此,丢失社区的意识,进入社会原子化的进程。
我们缺少,并且非常需要创造力、团队合作、设计师、艺术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顾问。我们极度渴望寻找到可以假设……同理,侧面思考,将假定的模式变成可能的现实,并且能够和其他人沟通的人——所有这些都是戏剧的核心。——O'Toole
此观点对我来说漏掉了重点。我无法将戏剧的目的看成是帮助年轻人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仆人。戏剧也不应向年轻人脑中灌输大公司为追求利益而掠夺世界资源的那种价值和心态。所以为了避免梦游至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戏剧是怎样和这种教育结合起来的?这本书试图探讨这些关系。
教师……是理解力的向导,是能帮助你自己去发现的人。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30年来,我们把无知追求自我利益变成了一种美德:缺失,恰恰是这种追求,如今构成了我们唯一幸存的集体目的意识。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他们的价值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裁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正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是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被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Judt
戏剧要应对社会的疯狂和不公,将他们【观众】放置在他们的社会境遇中。观众进入境遇,在里面找到自己,因为境遇处在他们文化的现实中。观众是在虚拟的保护下进行这个工作的,在“消除怀疑”中。但虚拟不是现实的逃离,而是人类创造现实的工具。——Bond
然后我的目标呢?简单说,我总是问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能建立一个戏剧,来帮助我们找到为什么其他人会如此行为,进而反思我们自身行为的方式?——Bolton
本书总体上就是围绕着回答这个问题写成的。对我来说,重点是他提到的“反思”意味着什么,如何建立一个反思的过程,并且不聚焦在个人的心理层面,而是寻找社会力量如何在未受邀请、未被看到和认出的条件下进入我们内心的。
我的大多数后来的戏剧都和这样的一种即时的不稳定状态有关,它旨在通过戏剧动作打开一个反思的空间,促使参与者重新考虑对现实境遇的承担和理解。
我尝试在发展的是将读者从传统的课程大纲的方式中脱离,利用什克罗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的“务求新奇”(ostranenie)的原则——“关于制造奇怪的元素”。我们很易于停止“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并被它特殊的特征所麻醉。艺术允许我们“将这个过程颠倒,创造性地将惯常的和普通的进行变形,缓缓诱导出我们内在的一种新的、儿童般的、不被厌倦的视像”。……艺术经验持续地重构对于现实的普通观点,于是我们能够看见世界,而不是麻木地认可它。——Heathcote
课程设置:
第1-8课,接纳。
第9-12课,专注力、毅力和责任心的锻炼。
课程重点:学习接纳!
如何接纳?
通过观察和沟通去体会我们和孩子有多么的不同,然后再去看到孩子们的优势。重在生活中的实践。每个人遇到的场景和事件不同,但是同型的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相似的。
观察是放下评判(抱怨),只关注事实,全面的了解事实,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因为自己的感受而影响观察。
和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增加有助于全面了解事实,沟通也有助于接纳。
接纳的前提是真正理解孩子,接纳之后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接纳是随后能力(专注力、毅力和责任心)训练的基础。
沟通的要点第一步是要停下主观的判断,第二步是要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貌,第三步是听孩子讲述,第四步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这个过程要注意有时候家长听孩子讲述其实有潜在的隐性要求,这一点不容易意识到,在商讨的过程中可以加上家长的感受,真实的表达自己,会有助于消除孩子的压迫感,让孩子感觉到在平等中对话。
沟通的具体过程第一步是问孩子发生了什么,第二步感谢孩子告诉妈妈这么多,第三步问孩子的感受(可以同理,也可以主动猜),最后问以后我们可以怎么做?前三步是接纳,最后一步是合作逆转。
沟通过程中要创造一个温暖的氛围,微笑、肯定孩子、和你聊天很愉快,拥抱,肢体接触。
接纳说起来容易,做到难;锻炼孩子的能力也不能一蹴而就;这两件事都需要耐心,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焦虑的父母无法给予爱,荣誉,尊重,和信任。成人的惯性思维使得接纳和沟通并不容易做到,需要很多日常的练习。可以从没有情绪的事件开始,练习多了就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
观察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而不是抱怨,发现问题的关键点,或者自己有情绪,然后找到对方的需要,以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做到减少评判,让同样的问题以后不再发生。
观察孩子对于自己而言,也是活在当下,好好体验。
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它帮助孩子培养逻辑思维、规划能力、一步一个脚印、不偷懒、不走捷径做事情的能力。(以前没想到过整理还能有这么多功效)
感想:
接纳真的不容易!虽然已经接触这个概念很久了,但还是做不到的时候比做得到的时候多。比如今天早晨豆豆起床不晚,可是拖拖拉拉,早饭也没吃完就得出门上学了。我一直在催她,虽然知道这样不对,可是还是忍不住。我一早晨都因为催她心情很不好,可是到了学校,她下车的时候对我说,”I love you.” 一下子就泪崩了,觉得孩子对妈妈这么宽容,可是让我做到完全的接纳孩子却这么难。
妈妈的改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都不是曲折的,而是毫无头绪的。有时看到很多问题,感觉自己像陷在沼泽里一样,身边左冒一个泡,右冒一个泡,前一个泡,后一个泡,但是自己就是动不了,只能看着问题层出不穷冒出来。我从去年上情绪疗愈营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很有限的一点变化是情绪的疏通比以前好了很多,想哭的时候能顺利的哭出来了(豆豆一句”I love you.” 让我今天上午哭了55分钟!),能够经常的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失控(生闷气,或者吼孩子),然后做一点很细弱的努力。
感性的发育也开始破土而出了。最近因为要给Leo找几何书,翻出来一本俄国人的教材《Kiselev's Geometry》,后来翻译成英文的,号称是苏联时代覆盖东半球的几何圣经。我中学时候最喜欢几何课,而且对于逻辑严密的理科书籍有一种吃饭一样的熟悉和自然吸收,但是这一次拿起这本几何圣经读了没两页却有一种非常抵触的感觉,就是一种被严密逻辑框在铁盒子里的感觉,很不舒服。然后我欣慰的对自己说,这一年多的努力没白费,弥散的感性终于有了一点实质性的气质,还不到和理性分庭抗礼的程度,但已经不可忽视了。
能哭了也好,对严密逻辑的抵触也好,都是一些看似无用的变化,都还没有落到实处——改变行为或者改变心态、改变情绪的地步(不管是作为父母也好,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好),但是这些遥远的、虚无缥缈的基础总是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了。
趁着还没被清理干净,赶紧自己库存一份。将来写小说的时候要用这些金句对他致敬!
答:关于国产的汽车还是进口的汽车,你们都能够鉴别,为什么一到疫苗,你就不能鉴别?我们最简单的就讲,国产的汽车你买还是不买?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当然是爱我的祖国,我当然充满信任!但是如果非要让我来评判你自己要买什么车,我觉得这不是我应该回答的问题。谢谢。
https://mp.weixin.qq.com/s/uuGfgGkdEZy1096HbHSv_g
评论很鼓舞人心。
尽管早已在风暴中心,但8月开始,张文宏没有落下一次门诊。
每个星期,他都有两次门诊。
一次是特需门诊,这是医院根据张文宏的名气而设置。
另一次,是每个星期二上午的肝炎门诊。
肝炎门诊的挂号费,和普通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几乎没有差别,每个普通人都能承受。
有媒体此前报道说,这是张文宏主动提出,专门为外地来的,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患者设置的。
但无论特需门诊,还是普通门诊,张文宏对每个患者都热情、仔细,和格外关心。
底下有患者评价说:
自己因长期低烧多次住院和检查,仍未查出病因。
文宏主任只看了检验单就确诊了疾病,开了4.9元药,自己服用后低热就退掉了。
8月2日,上海市主要领导参观了该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
作为实验室主任,张文宏陪同视察。
他侃侃而谈,却严肃且认真。
8月4日,上海市举行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新增病例来源查明。
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一如既往的发言。
他告知当下的风险,要求大家不松懈,但也不反应过度。
他再次强调一个个普通人必知的疫情常识。
比如,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
一旦出现症状,哪怕提早一个小时到医院,对防疫工作都有巨大作用。
比如,生病不要随便到药店买发烧药,自己在家里找点感冒药这种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直播的画面中的张文宏,眼袋很深很黑。
看起来,他有些累。
张文宏累了,但上海的疫情一直都风平浪静。
8月4日之后,上海仍然仅有一个小区被列入中风险,其他区域均为低风险。
要知道,这是一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
去年至今,虽然偶有疫情反弹,但上海的疫情防控水平一直在全国领跑。
将上海抗疫成就归功于张文宏一人,显然过于夸张。
但作为专家组组长,其间一定有张文宏的心血、科学和理性精神。
前几天,一个消息在网络流传:
长篇非虚构作品《张文宏医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但张文宏的微博,没有转发新书的消息。
查遍了网络,我也没有搜索到张文宏替新书“站台”的消息。
张文宏沉默了。
张文宏,已经至少沉默了18天。
去年5月,张文宏开通微博,他一直是那个发言活跃的人。
或分析疫情的变化,或普及基本的疾病常识。
但这一次,张文宏真的沉默了。
他发的最后一条微博名为:南京疫情促使全国经受压力测试,为未来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
尽管有30多万个点赞,三万多条留言。
但张文宏再也没有更新微博。
只有上海人,仍在一如既往的支持医生张文宏。
在微博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话语。
或是旗帜宣明的支持。
或是感谢在这个城市里,有张文宏这样的医生,他值得骄傲。
知屋漏者在宇下。
张文宏到底怎么样,上海这座城市的市民,最有发言权。
原谅我,絮絮叨叨的写下这么多。
自前天张文宏博士论文被举报抄袭,到复旦大学公开回应,我看过太多不堪的攻击和话语。
我不想为张文宏提前辩护,一切以复旦大学的最终调查结论为准。
我想说的只是:
1、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包括张文宏,也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人,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
当许多人用恶毒的话去骂张文宏,恨不得把他弄臭,再踩上一脚,张文宏在做什么?
时间往前推10天,240个小时,不难看到。
他仍在尽一个医生的本分,门诊、查房、手术,一如既往;
他仍在尽一个专家的责任,用最温柔的话,去告诫上海市民应该怎么做;
他仍在坚守着一个公众人物的底线,沉默是他保守尊严的方式。
漫天骂声中,他没有被干扰,一如既往的说实话、干实事。
上海幸好拥有张文宏;张文宏也幸好在上海。
2、即便是不完美的英雄,也应该珍惜。
张文宏最为网友认可的品格是什么?
是他在疫情中总是每每站出来;
是他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的认知,而且能把关键信息极度凝练,告诉大众;
是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希望这个世界变好。
是他总是能够勇敢发言。
如果这样的人都要遭遇网络暴力,被无端攻击,从此之后,谁还敢这样做?
鲁迅说: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
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就算张文宏是那个不完美的医生,或英雄,也应该被我们珍惜。
张文宏被举报博士论文抄袭的新闻后,有一条留言戳中了我。
它说:
这次大规模黑张文宏医生,居然是博士论文综述部分涉嫌抄袭。
而不是收受红包、违规多点执业、科研经费使用不端、病人投诉、与西方反华势力勾结等。
足见张医生为人处事道德标准之高,已然找不到黑点。只能攻击他的专业素养了。
我大为敬佩!
这句留言,看得人解气。
总是以最大的恶意,去伤害一个品格温良的人,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郁达夫也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感谢张文宏医生的持续发声。
在那个最难的时候,医护行业是整个社会信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曾经保护了我们,仍在保护我们。
一起点亮文末“在看”,这次,请一定记得善待他。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如果今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