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
第1-8课,接纳。
第9-12课,专注力、毅力和责任心的锻炼。
课程重点:学习接纳!
如何接纳?
通过观察和沟通去体会我们和孩子有多么的不同,然后再去看到孩子们的优势。重在生活中的实践。每个人遇到的场景和事件不同,但是同型的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相似的。
观察是放下评判(抱怨),只关注事实,全面的了解事实,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因为自己的感受而影响观察。
和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增加有助于全面了解事实,沟通也有助于接纳。
接纳的前提是真正理解孩子,接纳之后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接纳是随后能力(专注力、毅力和责任心)训练的基础。
沟通的要点第一步是要停下主观的判断,第二步是要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貌,第三步是听孩子讲述,第四步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这个过程要注意有时候家长听孩子讲述其实有潜在的隐性要求,这一点不容易意识到,在商讨的过程中可以加上家长的感受,真实的表达自己,会有助于消除孩子的压迫感,让孩子感觉到在平等中对话。
沟通的具体过程第一步是问孩子发生了什么,第二步感谢孩子告诉妈妈这么多,第三步问孩子的感受(可以同理,也可以主动猜),最后问以后我们可以怎么做?前三步是接纳,最后一步是合作逆转。
沟通过程中要创造一个温暖的氛围,微笑、肯定孩子、和你聊天很愉快,拥抱,肢体接触。
接纳说起来容易,做到难;锻炼孩子的能力也不能一蹴而就;这两件事都需要耐心,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焦虑的父母无法给予爱,荣誉,尊重,和信任。成人的惯性思维使得接纳和沟通并不容易做到,需要很多日常的练习。可以从没有情绪的事件开始,练习多了就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
观察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而不是抱怨,发现问题的关键点,或者自己有情绪,然后找到对方的需要,以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做到减少评判,让同样的问题以后不再发生。
观察孩子对于自己而言,也是活在当下,好好体验。
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它帮助孩子培养逻辑思维、规划能力、一步一个脚印、不偷懒、不走捷径做事情的能力。(以前没想到过整理还能有这么多功效)
感想:
接纳真的不容易!虽然已经接触这个概念很久了,但还是做不到的时候比做得到的时候多。比如今天早晨豆豆起床不晚,可是拖拖拉拉,早饭也没吃完就得出门上学了。我一直在催她,虽然知道这样不对,可是还是忍不住。我一早晨都因为催她心情很不好,可是到了学校,她下车的时候对我说,”I love you.” 一下子就泪崩了,觉得孩子对妈妈这么宽容,可是让我做到完全的接纳孩子却这么难。
妈妈的改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都不是曲折的,而是毫无头绪的。有时看到很多问题,感觉自己像陷在沼泽里一样,身边左冒一个泡,右冒一个泡,前一个泡,后一个泡,但是自己就是动不了,只能看着问题层出不穷冒出来。我从去年上情绪疗愈营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很有限的一点变化是情绪的疏通比以前好了很多,想哭的时候能顺利的哭出来了(豆豆一句”I love you.” 让我今天上午哭了55分钟!),能够经常的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失控(生闷气,或者吼孩子),然后做一点很细弱的努力。
感性的发育也开始破土而出了。最近因为要给Leo找几何书,翻出来一本俄国人的教材《Kiselev's Geometry》,后来翻译成英文的,号称是苏联时代覆盖东半球的几何圣经。我中学时候最喜欢几何课,而且对于逻辑严密的理科书籍有一种吃饭一样的熟悉和自然吸收,但是这一次拿起这本几何圣经读了没两页却有一种非常抵触的感觉,就是一种被严密逻辑框在铁盒子里的感觉,很不舒服。然后我欣慰的对自己说,这一年多的努力没白费,弥散的感性终于有了一点实质性的气质,还不到和理性分庭抗礼的程度,但已经不可忽视了。
能哭了也好,对严密逻辑的抵触也好,都是一些看似无用的变化,都还没有落到实处——改变行为或者改变心态、改变情绪的地步(不管是作为父母也好,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好),但是这些遥远的、虚无缥缈的基础总是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