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二月 05, 2018

挣扎


今天早晨到了办公室先看了两篇微信上朋友的文章,一篇是小虾的《2018年小雪奇境》,另一篇是过儿的《无处安身的贫穷》。看完之后决定奢侈一下,先写完blog再开始工作。

小虾的那一篇里有很多照片,落叶之后的橡树、milkweed毛茸茸的种子、帝王蝶象嫩丝瓜一样的幼虫、托着雪球的野胡萝卜花梗和鸟窝、冬天冻成一包水的海棠果、雪中蜿蜒的小溪、雪下的松枝、孩子们在雪地里的各种野趣、……都是我久违了的生活。已经说不清有多久没有那么亲近自然了。关注周围环境中细致入微的美,忘掉自我,沉浸在花草树木中的消解是奢侈的感受。看着那些照片好像看着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现在的日子即使是牡丹开花的时候都不能尽情的守在花边上,只能在上班前和下班后匆匆喵两眼。

过儿的那一篇是书评,介绍《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这本书里讲了处于美国社会底层的贫民住出租房的经历。因为GR刚好前两天提到在芝加哥枪战区的出租房里发生的事情,所以特别觉得和自己有交集。读完了这篇书评,我再次审视自己的工作、审视炒股、审视投资出租房。我一向不认为投资是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为,只能算积累个人财富的行为。也许这个看法过于极端,因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资金的流动,带动了各行各业,特别是高风险行业的发展,比如制药,这些最终会转化成实在的价值。但是资本过于强势的社会,投资行为更多的是对资源的控制和霸占,所以到底是否利大于弊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是因为自己是作为投资出租房的一方,在读过儿的这篇书评的时候视角不同,所以感触也不一样。这使我又回到了有意识以来所无法逃避的诘问---在我死去的时候我是否会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有哪些事是值得我欣慰的,有哪些事是让我遗憾,甚至悔恨的?炒股、投资会归在哪一边?

超脱出这些实际生活的细枝末节,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之所以超过其他的物种除了智力上的优势,另外很大的因素在于人类的协同合作。但是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人类分化出了等级,一小群人总是尝试一切努力去掌控剩下的一大群人。这样的模式大大小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对于生最大的挣扎莫过于要挣脱这种被掌控的束缚,但是我认同协同合作给人类带来的进步,融于群体而不被掌控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好难!


星期三, 十一月 28, 2018

迷茫


每天打开email的时候看到很多新闻想要细究,FierceBiotech, Endpoints News, ……,可是没有时间,通常扫一眼标题就丢进了垃圾箱。常常感受到这是一个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火山喷发一样的癌症新药、基因编辑技术、早期检测、……有很多我想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跟踪的新知识,可惜“工作太忙”,总是要先保住糊口的饭碗,才有“闲情逸致”去做其他的事情。时间都用在计算P value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失去了追逐时代潮流的资本。我记得在微信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引用罗素的话,大意是说人类需要悠闲的时光才能做出创造性的工作,体会到生的乐趣。我心说,不愧是贵族的高见!我现在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一份拿工资的工作对自己的束缚。可是内心很矛盾,一方面看到隔段时间发到Calico-Reading上的文章,纳闷CEO怎么有时间读这么多东西?也许我只是太懒,做不到像别人一样勤奋。另一方面,也很忐忑,不知道如果失去了工作所要求的被动学习,我真的能做到自己想象的那样主动勤奋吗?真到了不需要工作的那一天也许大把的时间只是用来看网文。

以前在FDA的时候总是抱怨太悠闲,人都散架了。那时候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工作充满了矛盾的心理,只是觉得三十几岁就过着一眼望到了退休的日子,太缺乏挑战了。可是到了工业界,工作倒是有了挑战,生活却再也不悠闲了,没有了生的乐趣,每天花很多精力把自己戳直了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的告诉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工作。这样的日子也觉得是一种浪费,把自己的热情和时间交出去,换回来糊口的工资单,一点都不值得。理智上,我告诉自己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功不可没。没有大规模的协同合作,iphone, internet, new drugs/health care, ……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很不同。但是我的个性却不喜欢工业界的束缚和各种其他的问题,我只能安慰自己,如果没有现在的工作压力也不会爆发出争取自由的动力,所以工业界的工作经历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也许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应该对现阶段的挣扎更多一点平心静气。

星期五, 九月 14, 2018

新工作第三周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Two pictures must be worth two thousand words then.

上班三周,我觉得自己和照片里的花一个状态。第一天兴奋期待的心情就像含苞欲放的玫瑰一样,三周下来已经枯黄的要散架了。这三周读的paper恨不得比我去年一年读的paper都多!而且更加要吐槽的是,这一堆paper里只有一篇是统计相关的,其他的paper从生化、生理、脑结构、病理、......等生物相关的各个层面,到PRO、health index等clinial trial endpoints, 再到medical imaging、甚至physics这些扯了八丈远,生物也好、统计也好都不相关的东西。直看的我天昏地暗,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这是我毕业以来的五份工作里最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知识的一份工作,简直要搜肠刮肚把三羧酸循环的生化图都画出来了。看这里面一篇paper花的时间够我以前看10篇clinical trial paper了,更可悲的是好些paper看过第三遍才觉得自己有点儿看懂了,真是欲哭无泪......

但是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开始感谢S这么高标准的要求了,也感谢20年前的生物课,没有这两个必要条件我可能一直都会徘徊在一个statistician的水平在做clinical trial,现在我觉得自己在迷雾中开始窥见drug discovery ---> drug development的路径了。这正是我申请这份工作时的所求!所以,以后少抱怨,老板让干啥就干啥。千万不要再犯在FDA时的错误,离开了才后悔当初没有用心学习,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

星期二, 八月 28, 2018

The 2nd day at Calico

上班第二天了,感触良多。网上的励志贴总是教人“get out of your comfortable zone”,换到Calico觉得这里比原来的地方comfortable,更加research oriented, 同事的knowledge background更多样化,很多很聪明的人,一天听了两个talk,一个讲脑损伤的生理,一个讲P value,两个talk听得懂的部分占的比例居然差不多,这又让人very uncomfortable. 应该说Calico是一个comfortable place with good challenge. 古人说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希望新工作第二天的感想能保持两年。来Calico之前我对自己给talk的能力非常自得,听完P value那个talk之后觉得重新回到了Hopkins,认识到自己要夹着尾巴做人了。

星期日, 八月 26, 2018

壁虎

今天是虎子第二次室内攀岩,他能爬的很多地方他爹已经爬不上去了。我今天第一次在下面给他belay(注)。他选的一条路线有三个折线,上面比下面凸出,每次要翻过凸出部分的时候都要努力很久,有时候两只脚都找不到着力的地方,只能靠手抓着晃来晃去,我在下面看着他在岩壁上努力,一边担心他太耗体力出状况,一边又为他不放弃的劲头感动。上belay class的时候我自己爬了一个比他的路线难度低的,直上直下,爬到一半就下来了,尝到了攀岩过程中的挑战,越发佩服虎子翻越折线凸出部分时表现出来的坚韧。这是我第一次“佩服”虎子,以前我对虎子只有俯视,最多也只是欣赏,今天我从心理上仰视他,欣慰于他胜过我的品质。他爬完了这条路线从岩壁上下来的时候我没出息的哭了。虎子问,"what happened?" 我对他说,"You did great. I am so proud of you!"

第一次给儿子belay给了我许多做父母以前没有的体验。从理论上讲,我一直都知道有一天虎子会去尝试也许超出我接受能力的挑战,我不能因为自己神经衰弱就限制他的发展。今天的室内攀岩远没有到那个程度,但是我抓着手里的绳子好像觉得它肯定会有消失的那一天,那时候我只能站在下面,没有一点着力的地方,只能仰望虎子为他担心,却什么也做不了。我问自己做好准备接受这一天的到来了吗?也许它来的比我预想的要早、要措手不及。这使得我更珍惜手里还能抓着绳子的时候,尽量做到最大程度的给虎子提供安全保障,让他勇于挑战他想挑战的困难,如果他半途失败了,有一个强有力的妈妈给他兜底,让他安全着陆。一直以来让我恨不得拿刀割下来的肥肉,今天终于有机会发光发热了。给虎子belay的时候我第一次为自己的体重点赞,这么敦实的秤砣给虎子的安全系数做了贡献,大概是唯一废物利用的机会。

Belaying refers to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climbers use to exert tension on a climbing rope so that a falling climber does not fall very far. A climbing partner typically applies tension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rope whenever the climber is not moving, and removes the tension from the rope whenever the climber needs more rope to continue climbing.

Leo’s rock climbing video

星期一, 八月 13, 2018

贫穷

以前在BBS旅游版看到一句话,感叹人生的各个阶段要想痛快的旅行总是有困难,“有时间的时候没钱(单身学生时代),有钱的时候没时间(工作成家以后)”。这句话用在别的地方也一样适用。以前读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该干啥,但是那时候很生猛,想学什么就去学,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所缺少的是视野,所以费了很多力气在对长远发展帮助不大的事情上,比如纯粹因为兴趣学了两学期的俄语。可是现在知道自己要干啥了,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走过的路已经只能接着走下去,所以不用再费心选择的事了,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待人接物缺陷在哪里,可是却没有年青时那么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改善自己了。每天早晨6:40起床,7点出门,下午6点回到家,虽然并不是每天都加班,但是上一份工作两年平均下来每天加班一小时肯定是低估了。一天超过12小时是耗在工作+上下班上,剩下的时间分配给吃饭、睡觉、带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锻炼身体、隔三差五堕落看小说。很难分出时间和精力学习改善自己。时间的分配几乎都花在刚需上,唯一能检讨的只有隔三差五堕落看小说了。但是这点时间是唯一真正放松的时间,如果没有隔三差五的堕落,我真没法想象自己怎么坚持下来这两年的日子。所以我不强求自己完美。以前在网上看到说美国的吸烟人口里医生和律师的比例惊人的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对吸烟的危害应该很清楚,特别是医生,可是这两个职业的人群却明知故犯。为什么呢?据说是因为这两个职业的压力非常大,吸烟可以有效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我安慰自己说,我堕落起来只是看看小说而已,这个鸦片的危害绝对比吸烟小多了。

分配完刚需之后,发现自己真穷,穷的没有一点留给自己的时间,整日像陀螺一样麻木的生活,已经没有了自我。小时候看贾宝玉在诗社里被大家安了“富贵闲人”的俗号,心里很鄙视这个没追求的家伙,现在“富贵闲人”这四个字却成了我的最高理想,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是后半生的追求,大约只有等到做到了这两点我才能重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活人的存在。

悲伤

今天又辞了一职。离开这一职和离开Acerta的心情有天壤之别。

半年前得到了LSA fellowship的机会。第一次开screening committee meeting回来即兴奋又焦虑,再次感受到了初到北大和初到美国时的感觉----进入到一个巨大全新的世界,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学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让我觉得高山仰止。LSA fellowship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可以接触到life science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很多在工作中接触不到的知识、思考方式,认识这个领域内的各路牛人,当然还有学习怎么投资。可是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不得不半途放弃了,非常可惜。

但这不会是end of the story,等GBT拿到accelerated approval以后我会回去申请LSA membership,真正从实际操作中学习投资,学习biotech startups的运作和成长。希望等待回到LSA的时间不会太长。

ABC的中文

6月份camping的时候在tide pool里捡贝壳,碰巧捡到了玳瑁,因为少见大家纷纷传阅,结果豆豆就记住了。今天去另外一个tide pool, 豆豆捡了一个小黑石子,往脑袋上一放,喊:“妈妈,看我找到的dai mao”. 



星期六, 八月 11, 2018

清理

自打有房子以来就在怀孕生孩子,从来没有认真收拾过屋子,连家具也都是别人的,房子只是一个功能性的住所。终于不想再忍受猪窝一样的屋子了,打算趁着in between jobs的这两周清理一下垃圾,看看能不能收拾得神清气爽一点。

星期五, 八月 10, 2018

随便写点啥

又辞职了,3年之内第二次。辞职的感觉很爽,终于不用再挖煤了。上一份工作做下来让我觉得自己和煤黑子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他们出苦力换血汗钱,得尘肺;我也是出苦力换血汗钱,得的什么病就不知道了,也许是眼睛坏了,也许是血压高了,也许是神经衰弱了,也许是心脏早衰了...... 换工作的时候平心静气的问自己,如果我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还想工作吗?如果还想工作,那要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即使现在财务没有自由,我能不能找到,并且接受一份财务自由以后还想做的工作?签下Calico offer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份即使财务自由以后我还是会想做的工作。这就够了。也许开始工作之后会发现真实情况和自己的预期不一样,但是至少目前来看这是一份我想要去做的工作。

星期四, 三月 29, 2018

前路艰难


今天AZCMO来这里侃大山。前半个小时完全颠覆了我对CMO这个职位的认识,只听他的谈话我以为来的是CFO。他的话题全都围绕在怎么增长revenue,怎么还债,怎么腾出资金来licensing new molecule……后半个小时讲到怎么通过充分挖掘现有pipeline的潜力,朝着什么方向licensing new molecule,哪些买来了短期之内就能挣钱(competitive landscape + development timeline),哪些需要耐心等待长期回报,但是对补足自己pipelinerevenue的稳定性有利,哪些药在一期之内就能看出远大前途,哪些药要谨慎的等到后期才能清晰的评估价值,又有哪些药在上市之后才大放异彩、超出预期……后半个小时才更象一个我认知里的CMO了。这一个小时里涉及到的药名不下十几个,但是除了我最熟悉的两个其他都记不住,以前也从来没听说过,而且横跨了多个therapeutic areas,完全超出我的知识范围。

我以前自大的以为自己对制药行业的了解能有60分,现在觉得自己也就幼儿园的水平。从ATNM得来的教训使我认识到自己对金融和startup认知的严重缺陷,然后决定去LSA当学徒来补不足。今天听CMO侃大山我认识到了自己medical knowledge的严重缺陷,简直有冲动去读个MD。更加令我悲观的是如何达到CMO对制药行业的认识水平。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面临他所需要做的决策的时候,不会去考虑他所关心的问题,自然就没有他所拥有的对整个行业的视野和思考。然而要达到他那样的水平,横亘在面前的首先是social skill的残疾。没有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没有协调within/cross-function的能力,不管technical skill有多强也不可能做到那样的位置。我并不期望自己做到CMO,但是我希望自己能有他的知识和经验来做投资,实现财务自由。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让人灰心丧气。

但是我安慰自己说,认识到不足是前进的第一步,总比夜郎自大、坐井观天要好太多。哪怕只是炒药股也有太多需要学习、补足的地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发横财也要通过扎实勤奋的努力才行。

星期日, 十二月 10, 2017

ASH 2017

ASH象一个巨大的名利场。clinical trial session熙熙攘攘,各种闪光灯的咔嚓声从头响到尾,还要费心安排托提问。去了一个基础研究的session,离开生物学太久了,跟不上talk的节奏,对数据的敏感度也很差,看见mutation heatmap完全抓不住重点,不像看见PFS curve那么一目了然。

Regintelligence summary很棒,总是能看到我看不到的东西。这个职位提供给我学习的机会,但是造成的损伤也很大,这种trade off值得吗?草根的成长是艰难的,我身边能看到的人都在勤奋努力,尤其是身在高位的。没有谁能悠闲地上升,不管是能力上的上升,还是职位上的上升。但是我觉得自己象身处一群推动车轮的蚂蚁之中,即敬佩周围人的勤奋努力,又为这种生存环境悲哀。这份工作常常让我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每当我困苦挣扎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在齿轮的夹缝中生存,推动它,更被它所碾压。

行走在各大公司的booth之间,我象是回到了冈比亚,又有了被玻璃罩子罩起来的感觉,周围的一切离我那么遥远。越来越鲜明的感觉到自己不适合这里,何去何从?等待神早点给我答案。

想念以前名利场外的同事。我象一条游进海里的淡水鱼,还有回到湖泊的那一天吗?

犯了个错误,希望不要有严重后果。反省了最近的浮躁心理,认识到要顺着自己的本性而来,哪怕认识到世界有愚民(动词)的秩序,但是不再强求改变自己去挑战这种秩序。

希望有一天再回来开ASH,不是作为pharmaceutical industry employee,而是作为独立的圈外人,想看看那时侯我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感受。

星期六, 十一月 11, 2017

双十一

今天去取今年团购的牡丹,从下午一直忙到天黑,点灯熬油的把10棵牡丹种下地了,挖坑挖得我老腰都折了。然后又下单订了148个郁金香球茎,等下周郁金香寄到的时候老腰还得再折一回。可惜订的太晚了,好些美貌的品种已经卖光了。然后一鼓作气去订铃兰,各处网站都卖光了,哭死。明年一定要早下手!!!

下个月要去逛Lowes,今年有了茶花及早下手。春天去homedepot买peace and double delight. 要买的花都够列个长条了。

哦,对了,还去David Austin网站要了catalog,寄到以后研究一下climbing rose,争取明年篱笆不再光秃秃的。

非常有双十一的收获感,可惜就是哪儿都没折扣!:(

星期二, 十月 24, 2017

when science meets market .......

从伦敦回来之后心绪烦乱,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处理的不好。认识到自己不止存在思维方式的问题,不同的工作环境也对行事风格有不同的要求。从academic/regulatory environment 转换到industry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一直以来在工作上我从周围人得到的肯定足够多,以至疏忽了自己的问题。现在的磨擦算是一件好事,提醒自己要不断反省。


中午和一个北大生物系的师妹碰头吃了午饭。我在一个conference上遇到她,这个师妹生物专业读到postdoc之后辗转做了投资。我因为转到industry之后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对工作的影响,现在觉得应该找机会多了解后期的marketing对早期drug development的作用,所以和她了解一下investment的思路,希望能补足自己的不足。她介绍了Life Science Angels Stanford SPARK program. 希望我能有机会参与这两个组织的活动。